为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导政法干警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增强群众观念,蒙自法院从最需要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推出十项“我为群众办实事”举措,既立足当前、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开展“提质增效办好案”案件整改活动
聚焦主责主业,逐案持续攻坚,清理一批积案,化解一批矛盾,重点集中在民事、执行长期未结案,全力攻克长期未结案件,采用一案一策、领导包案等方略,切实解决长期未结案件较多、审执效率提升不明显的突出问题。通过不断强化均衡结案与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的意识,让人民群众更直接、更实在的感受到司法带来的便利。
开展“庭审+以案释法+法律咨询”巡回审判
各审判业务庭要深入矛盾纠纷易发地、治安隐患集中地、特殊群体、困难企业、困难群众,持续推进巡回审判“进企业、进社区、进村寨、进学校、进单位、进小区”, 结合党史教育、教育整顿宣传工作,做到精准普法求实效、延伸服务提层次,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面对面”收集社情民意,“点对点”整治顽瘴痼疾,“心贴心”解决群众诉求,广泛收集和解决群众反映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和影响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问题,抓实抓优“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繁案精审,简案快审
进一步推进速裁团队实体化运行,缩短案件审理期限,提升民事案件的处理效率,提高案件审判均衡结案率,满足当事人诉讼需求,节约诉讼成本,减少当事人诉累。以实现繁案精审、简案快审的审判目标,确保司法更加公正、高效地为人民服务。
“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创新“枫桥经验”
开展社区调解工作,循序构建以诉调对接中心为主体,以专业队伍、社区网络为两翼,创建“1+x”模式,搭建诉调对接平台,解决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减少纠纷总量,同时树立社区调解工作典型,进一步完善诉讼服务体系,加大诉前委派调解力度,减少纠纷总量,构建科学、系统、完整的纠纷解决机制。
推进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着力提升执法办案质效
深入推进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实现案件繁简分流,简案快办,规范执行程序,缩短执行周期,严格执行行为;加强立审执协调配合,着力提高执行效率,合力解决执行难问题,建立院长、执行局局长接待日,对来访当事人做好释法答疑,切实打通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
领导包保见实效,抓好信访促和谐
将信访案件分类为程序性问题、民事案件、执行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几类,健全完善领导接访、约访、下访和包案制度,由分管领导负责包案,建立院长、执行局局长接访日,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本院。
实行集约送达,解决“送达难”
依托于人民法院送达“统一”平台,建立集约送达中心,减轻当事人的诉累,实现让数据跑起来,让群众少跑腿,让法官少费力,节约司法资源。通过集约化送达,促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落实对智慧法院建设的总体要求。
送法进基层,共建和谐社会
根据群众需求,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提升普法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六进”活动,对《民法典》、电信诈骗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畅通绿色通道,让群众不再愁
建立涉及重大民生案件以及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案件的绿色通道,优先立案、指导立案,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切实维护好老年人、未成年的合法权益。
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促进审判质效提升
加强城乡基层诉源治理,切实发挥人民法庭在诉源治理中的参与、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推动城乡基层普法宣传教育,通过假日法庭、田坎法庭等审判方式,选取典型案件及时开展巡回审判活动,引导基层群众运用法律方式与法律手段解决纠纷,充分发挥人民法庭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蒙自法院将树牢为群众办实事理念,将“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贯彻始终,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